上海市太阳能学会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论坛入口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2020年全国两会能源舆情报告(二)

录入时间:2020/06/03 作者/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邱丽静 杨永明 李丹丹 赵君陶

五、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

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构建更安全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是山东的一道“必答题”,但目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还存在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市场运行操作不规范、推广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将洁净型煤列入国家清洁能源目录,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完善“宜煤则煤”的具体制度,对大范围推广洁净型煤及相关技术装备给予许可。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先进企业,加强包含低效小锅炉的燃煤清洁取暖领域科技研发,将有关成功技术列入政府重点支持的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推动成熟可行的技术进行试点应用。在符合排放总量和环保指标的前提下,建设清洁燃煤示范区,放开洁净型煤和炉具市场准入,给予地方政府、用户更多选择权。

——全国人大代表、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

重视火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火电企业未来发展,一是从国家能源禀赋和火电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的支撑作用来看,火电企业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二是高参数、大容量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机组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前景。三是现有存量项目要寻求转型发展,通过探索综合能源服务等方式,为企业生存发展积极谋划出路。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

加快抽水蓄能建设

建议继续对抽水蓄能电站实行两部制电价,同时加快建立适应新电改要求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及成本回收机制,考虑将抽水蓄能电站容量电费作为电力系统公共成本,由电网企业统一采购,再向用户侧分摊传导。另外,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设置合理的抽水蓄能电站规模,确保按需有序开发建设。针对湖南电网发展和调峰需求,建议优先考虑在湖南南部布点抽水蓄能电站,增强湘南地区电网安全水平和供电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强

为加速推进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对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未来我国电源结构、负荷特性的变化趋势,确保按需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二是完善电价机制,加快建立适应新电改要求的抽水蓄能电站电价形成机制及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缓解建设运营压力,促进电站功能充分有效发挥。三是由政府统一组织,以招标、市场竞价等方式确定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业主,建立合理的投资模式和回报机制,促进抽水蓄能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冀北电力承德供电公司安全总监祁春风

稳步发展核电

我们国内的核电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核电发展节奏不稳,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冲击,有的年份核准核电项目,有的年份不核准核电项目。二是受美国政策的影响,对出口我国的核电设备进行了限制,需要我们加强自主攻关。建议:一是坚持安全、高效地发展我国核电的基本思路,重新布局一批“华龙一号”核电,坚持每年建六到八台机组这个既定方针。二是在核电方面要加强引进设备的自主研发,不依赖于国外,实现完全自主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

我国正在修订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基本明确2035年核电装机要达到约1.5亿千瓦目标,国内核电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下一步应稳步提高核电在能源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

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的长期重大战略选择。目前,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只有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发展核电对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提升三代核电技术经济性,推进核电多用途发展,提升核电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开发兼顾固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四代堆核电技术,加快快堆和高温堆工程建设,持续投入聚变堆研发。在燃料循环技术方面,推动核燃料循环上下游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从铀资源开发、燃料加工、到后处理的全产业链整体能力,加快建成我国闭式燃料循环体系。此外,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重点推进核能领域“两化”融合,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核能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

促进新能源发展消纳

一是完善电价机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与火电标杆电价“脱钩”。建议考虑地区消纳能力、系统安全水平等差异性,按照“一地区一核定”或者“一机组一核定”的方式开展新能源上网电价核价,用价格机制引导新能源科学发展;在季节性电力过剩的条件下,对于水电丰富地区,可以考虑丰水期参与优先采购的风电、光伏上网电量与水电同价。

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储能”模式,为新能源高比例发展提供容量空间。对于集中式抽水蓄能规模不大或者因地形条件导致抽水蓄能建设困难的地区,发展分布式储能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路径。建议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和支持政策,对位于新能源消纳预警红色、橙色区域内的风电、光伏,要求按装机容量比例配置储能设备,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三是科学统筹,引导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议合理安排新能源装机布局和逐年投产时序,引导新能源有序接入。同时,加大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进力度,满足新能源消纳需求;加大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建设、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强

加快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进一步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十四五”期间强化对海上风电的顶层设计,在落实“放管服”的同时,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形成海上风电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滚动开发态势;聚焦“新基建”,加快江苏、广东等自然条件好的省份现有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并推动海上风电逐渐向深海、远海方向发展,同一基地归由一个开发主体开发;比照欧洲,由电网统一负责外送电力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政策上继续鼓励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加快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主轴承、国产化控制系统、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技术部件研发,提高装备国产化率;狠抓海上风电标准体系建设,在防范技术风险、控制成本造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大云物移智”、区块链、5G等数字信息技术推广运用,推进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能诊断等智能运维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发展新动能。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鉴于疫情影响,建议放宽海上风电电价退坡并网时间窗口,为通过科技创新降成本创造有利条件;保持海上风电电价理性退坡,加快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滞后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

保持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延续性

2020年之前经审核已纳入补贴目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应该遵循前期政策的延续性,不应按新设立的“合理利用小时数”核定中央财政补贴额度。对于采用跟踪系统,超配技术,储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项目,建议按照技术类型乘以相应系数适当提高合理利用小时数,以促进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同时还建议根据各省市实际光照资源情况,对光照资源区重新划分,或对部分省市单独核定 “合理利用小时数”,避免部分资源区内电站收益大幅降低,影响市场稳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加快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

建议加快外送通道建设,将山西—浙江±800千伏直流、长治—南阳第二回1000千伏交流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尽快批复核准,实现供需对接、优势互补。同时,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发展,发挥市场在新能源消纳中的作用,健全完善配额制等保障机制,引导新能源高效利用、有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刘宏新

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锦屏、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项目已建成或在建,但特高压直流输送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存在弃水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为进一步推动四川清洁能源建设,需要加大四川水电开发力度,打通水电清洁能源制造建设和输送通道,形成水力发电设备制造、水电工程建设、特高压输送一体化,推动四川经济建设,服务全国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特别是“新三直”特高压工程建设:“雅中-江西”“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输电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分厂装配主任操作师崔兴国

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行业税费负担

税费负担成为了制约我国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上网的最主要因素。光伏产业作为国家应予鼓励和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享受普惠性政策的同时,亟待有产业倾斜导向的减税降费政策出台。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一是参照小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增值税缴纳政策,将光伏发电项目纳入按照3%征收率简易征收范围;对光伏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尽快予以延续,并参照风力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规定,暂不设定政策终止期。二是实现利息成本进项税额可计算抵扣。建议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解决抵扣难点问题,参考购进农产品进项税额计算抵扣的方式,允许企业依据实际支出的利息费用,按贷款服务6%的税率比例,计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三是对光伏发电企业实行存量期末留抵税额退还。建议在实行增量留抵退税的同时,对未享受存量留抵退税的光伏发电企业实行一次性退税,进一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四是对光伏发电无补贴项目实行所得税免税政策。建议在对有补贴光伏发电项目执行三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的同时,对无补贴项目免征所得税。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六、突出高质量发展,科学编制能源电力“十四五”规划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

“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应更加注重闭环性。一是做好规划制定。研判地缘政治、国际国内经济走势、科技进步等对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重点研究此次疫情对能源领域的影响,高质量编制规划文本。二是做好规划实施、检查、评估与调整。三是做好总结。“十四五”规划结束后,做好规划总结工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规划制定与执行等提供借鉴。

“十四五”规划应重视目标制(修)定工作。一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应遵循我国清洁低碳发展要求。根据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与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目标,考虑我国煤电目前利用小时数较低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二是动态调整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十四五”规划应更加强调协调性。一是统筹考虑各类型电源之间的累积效应与互补效应,将各电源之间的影响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考虑间歇性电源与灵活性电源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电源规划应合理对接电网规划,能够做到电源按时并网、及时发电。三是综合考虑下游用电产业规划,科学合理预测用电计划,使电量最大可能就地消纳。四是能源部门应加强与农业(林业)、海事或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为企业用地(用海)等提供便利,减轻新能源用地成本,减免相关税收,降低企业非技术成本。

“十四五”规划应将能源安全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充分研判“十四五”期间间歇性电源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大范围替代等新形势、新特点,做好应对措施。二是做好信息化、网络化风险管控,最大可能预防风险。三是在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态势下, 做好应对预案,尽可能减少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十四五”规划应注重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形势研判,多种视角深化思考,增强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可预见性。二是健全能源领域保障机制,明确能源领域应急保障管理部门,制定重大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将应急保障能力作为能源领域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培玺

对能源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一是抓住新基建发展契机,探索和建立能源电力行业通过轻资产投入,实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在保障基本供电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应对更为复杂外部形势保证能源战略安全的能力。二是通过统筹规模化开发和分布式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和辅助技术支撑、增量发展和存量升级、消纳机制和商业模式等关系,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三是保证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煤电机组发展空间,加快研发新一代煤电技术,加大现役煤电亚临界机组改造力度,发展燃煤热电多联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进行

“十四五”期间要在国家层面统筹新能源发展、消纳及安全问题,综合考虑新能源消纳空间,合理确定规模、布局和时序;统筹制定调整新能源规划、消纳、补贴和市场化改革等各方面政策,有效解决新能源与常规电源之间的利益补偿问题、新能源送端与受端省(区)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调动市场各方参与新能源供需平衡、有效消纳的积极性、主动性;适时修订《可再生能源法》,推进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逐步转为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新能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于金镒

七、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持续推进氢能商业化发展

近年来,国家从多个层面释放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信号,产业发展稳步有序。然而,氢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要纳入国家能源体系进行规模化应用,还需解决国家层面氢能产业专项规划缺失、氢能利用成本居高不下、氢燃料电池产业商业模式优化、氢能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邹磊

一是完善氢能立法顶层设计,及早有序推出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氢能在能源体系中定位,确定归口部门相关职责,集约人才资源优势,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指导地方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基础设计发展战略。二是将氢能发展明确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协调氢能与其他能源协同发展,打破行业壁垒,避免资源低效配置,形成一体化全国性氢能产业链布局,带动氢能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增长。三是加强氢电综合技术科研及产业支持力度,对清洁能源制氢及氢燃料电池进行专项科技及政策支撑,降低电制氢成本,利用氢燃料电池技术进步拓展氢能需求,完善氢能供需体系建设,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玉东

一是尽快出台国家层面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路线图。从国家层面,健全政策管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合理产业发展路线图;从地方层面,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二是利用石化企业发展氢能的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制氢从以“灰氢”为主逐步向“蓝氢”和“绿氢”过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石化企业具有丰富的低成本灰氢资源优势(即96%的氢气来源于化石燃料,蓝氢指由化石燃料制取,但辅以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等处理,绿氢指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制取),是目前国内主要氢气生产来源之一。同时,石化企业在全国拥有网络化的天然气管网和终端加油站,具有管道输氢和布局加油/加氢站的天然优势。

三是突破核心技术,打造产业生态。借鉴有关国家经验,明确以财政支持的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计划,设立专业化的国家能源研究院和氢能重点试验室。四是完善氢能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党委书记吕亮功

加快储能在电力系统的推广应用

要统筹制定储能发展规划,推动网源荷储协调发展;健全储能发展激励政策,引导客户侧储能建设,加快储能在电力系统的推广应用;吸引多方投资建设储能设施,引导社会各方投资建设,推动电化学储能加快发展。同时,还要攻关储能关键制造技术,降低储能设备制造成本,推动大规模推广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刘宏新

一是国家出台进一步支持锂电池储能市场相关政策,鼓励现有电站每年配套建设不低于装机总量5%的储能电站,对新增风力、光伏电站按照装机总量的一定比例配置储能电站系统,提升电网的新能源电力接入比例,加快储能推广的示范应用。二是开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储能市场,进一步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三是加快构建产业链整体回收体系,国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动力电池采用标准通用性和易拆解的结构,并按照国家统一编码标准对梯级利用电池进行编码和加贴标识。四是以青海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和西宁打造千亿元锂电池产业基地为契机,建议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扶持企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西宁市市长张晓容

提高能源技术装备国产化和制造水平

加快推进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防范化解“卡脖子”风险。建议一是加强攻关力量归口管理。国家层面明确牵头部门或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攻关工作,统一制定政策,统筹协调相关力量,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的攻关机制。

二是加强统筹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目前,制造企业各自建设试验装置,有些试验装置投资上亿元,只供自己使用,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统一管理国家级试验平台建设和认证工作,对已具备条件的抓紧组织认证,推进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国家级试验平台。

三是加强标准提升工作。建议国家行业协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协同推进标准制定和提升工作。组织开展关键核心领域基础研究,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建议针对高端材料、关键装备、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项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不仅补贴科研、制造单位,也要补贴承担使用风险的建设单位,激发使用单位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

能源行业要化危为机、危中寻机,谋长远促转型,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力。一是,能源行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二是,立足于增强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基础领域和前沿领域研究,占领未来能源科技的战略制高点;三是,加强关键重点项目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智能电网、先进核电、智慧矿山、煤炭清洁利用和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更多核心技术的“中国引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

未来风电机组的大型化、智能化、国际化是行业发展趋势,应加大国内风电设备关键部件国产化支持力度,如海上风机轴承等;进一步加强智慧风场、智能风机研究;与国际标准对接,如GB对接IEC标准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等,提高话语权。

在发展大型风机时也要关注小风电的发展。目前,通讯铁塔、公安消防、森林监控与防火、防汛抗旱、农牧业、边防海岛、无电区等领域都需要独立微电网的小风电、小光伏等发电设备。小风电、小光伏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扩大中国影响力、增加外汇收入越来越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赵萍

提升技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数字化是保证核工业安全高效建设、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其中,仪控是核工业数字化的核心,是核工业的大脑神经控制中枢,对核工业安全高效运行和核安全至关重要。核工业数字化发展需要快马加鞭,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我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

基于5G的电力物联网应用空间广阔,将助推我国电力体制、电力市场迎来更灵活高效、更具竞争力的模式和发展。能源互联网建设也将深刻改变能源发展、经济增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此外,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基建作为稳投资的重要举措,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将一定程度缓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助力调整经济结构,为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带来广阔机遇。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从行业层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人工智能与煤矿安全生产深度融合,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对煤机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的有机衔接和集成协同,促进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助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常委满慎刚

八、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保障有力、高效运行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

北京电网亟需加强外受电通道建设和电源支撑能力建设,保障首都电力供给安全。建议,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在“十四五”电力规划编制中,研究将锡盟-张北特高压线路和张家口、承德特高压站等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环北京特高压环网,提升现有特高压电网可靠性,将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新能源电力汇集至特高压电网,提升新能源送出能力。同时,将北京东-通北、北京西-新航城等特高压下送重点项目也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托特高压电网和大型能源基地,打造北京电网“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的500千伏外受电格局,充分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董事长潘敬东

海洋经济正成为大湾区经济新的动能和新的增长点,无论结构还是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都应该立足海洋、面向未来:

一是从结构上讲,海上风电、洋流发电、潮汐发电、海水制氢、海水淡化、都应该成为鼓励和加大加快开发的战略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应在粤港澳湾区能源结构占比中大幅提升,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能源结构转型。

二是从布局上看,要尽量就近建设,节约使用成本;要尽量控制权宜之计,立足长远,避免重复建设;要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提高海上能源的利用率,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湾区和城市群提供绿色能源与环境支撑,构建海上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和海洋经济的世界级技术创新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

九、加强能源法制建设,打造法治化能源发展环境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能源法》要为“能源革命”所展望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设定总体目标和时间表,尤其要设定碳排放净值为“零”的长远目标。《能源法》要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做出具体的界定,并设定中长期目标。目前中国在《巴黎协定》中已经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的峰值。但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折旧期通常数十年,如果不提前数十年明确碳排放净值为“零”的时间点,就不能有效约束化石能源资产的投资,进而造成未来大量新增能源资产的搁浅,同时也将挤占绿色能源的发展空间。

第二,《能源法》要为可再生能源设定长期目标和路线图。《能源法》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但需要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持续提升的比重、绝对数量和时间表,可以为我国能源有序发展营造法治空间,指引相关方针、产业政策、电网规划和能源市场化规则的制订。《能源法》不仅要纳入中国《巴黎协定》承诺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这一中期目标,更要设定能体现“能源革命”根本特征的长期目标。

第三,借助《能源法》的引领,培育全球领先的十万亿级的智慧绿色能源战略产业。“能源革命”是孕育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中国若能越早向零碳坚定转型,将能越早在全球绿色产业中占据引领位置。快速进步的技术将使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领先,不仅能降低经济的运行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且可以帮助中国引领产业变革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可以看到,在2050年,风电和光伏将在发电领域成为新的煤炭,动力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的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的电力网络。人类至此进入一个美好能源时代,实现总书记“能源革命”的伟大战略构想。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建议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保障放射性废物长久安全,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础制度,破解核能发展瓶颈问题。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涉核领域法规体系,有利于促进核事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顾军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氢能列为能源范畴。但是氢能在《意见稿》中的表述仍旧有限,在氢气运输、储存、使用、管理等环节,亟待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科学评估安全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的、可操作的氢能产业管理规范和法规。可以参考成品油、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能源的管理办法管理能源用氢,从而使氢气的大规模、长距离、低成本储运具备可行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李永林

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建议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石油工业体系。一是牢牢把握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压舱石”地位。二是积极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油气合作。三是不断改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

要建立国际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带动标准进步的“共生效应”。要积极开展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能源科技合作,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参与国际能源标准制订,推动项目规划、装备制造、建设运营、技术标准整体“走出去”,加快我国能源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

明确对境外投资的审核模式,保障企业的“出海”通道更加顺畅。就境外投资审核模式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明确对境外投资的审核模式,并对各审核模式(核准/备案/报告)下管理的项目类别或行业领域及方向进行统一认定。二是,通过行政立法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的方式,明确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的主管核准部门及办理外汇登记需要提交的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文件范围。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第四部分 形势展望

此次在非常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承载着不平凡的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强调“六稳”,确定“六保”目标任务,突出就业、民生等重点工作。能源要为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其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能源供需总体平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国内外环境极不寻常,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意味着能源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

当前经济形势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分析,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国内疫情基本阻断后,我国经济运行恢复势头向好。目前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自3月末开始,全国日发电量、电网日调度发受电量均开始超过去年同期水平,4月份全国发电量已经转为正增长,5月份前20天同比增长5.2%,比3月份提高了接近10个百分点。下一步,在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国内需求的回暖将拉动能源消费逐步反弹回升。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整体消费增速将有所放缓,能源生产平稳增长,能源供需将呈现总体平稳态势。

二、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加强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储备能力。无论是2020年初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剧烈震荡折射出的石油储运资源稀缺性,还是相比发达国家,国内石油储备水平的现实差距,都进一步表明,我国需大力提高以油气为代表的能源储备能力,以期实现“仓廪实、储备足”,降低能源安全风险。

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中国将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形成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148亿立方米,将规划建设地下储气库30座以上。目前的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水平和储备能力离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有望在未来几年加强。

三、能源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一直以来,国企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能源领域,2020年各大能源国企将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为目标,注重在符合条件的基层企业、项目单位和直属单位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把引进各类资本和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能源国企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提到了电力油气体制改革。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电力油气体制改革将呈现更多亮点,比如电力市场建设,国家管网公司的资产划转、管网运营规则制定等值得期待。

四、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今年一季度,我国能源消费继续保持清洁低碳化趋势。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在国际上,为缓解疫情的冲击,各国政府将可再生能源、氢能及碳捕获等清洁能源技术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同样,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仍是我国能源发展主方向,《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亦将可再生能源列为优先发展。从供需两端看,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持续提高,并超前实现此前设定的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目标。

五、能源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当前,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强有力举措促“六稳”,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能源行业涵盖煤电油气等传统行业,又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新兴领域,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压舱石”的属性将更为突出。能源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受益于当前货币政策,能源融资成本有望降低,特别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创新融资模式。

六、能源新基建提速

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了消费数字化转型,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劲生命力,为全民抗疫防疫、社会运转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站上风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于能源而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能源产业变革的必经之路,同时,能源领域作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头,既是新基建投资需求的重要潜力所在,又是新基建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能源新基建将提速,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和新生业态加速发展。


上一条:下半年光伏市场需求有望大幅回升 下一条:2020年全国两会能源舆情报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