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50GW 一线制造商仍被低估
1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中国光伏发电量达10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光伏年发电量首次超过1000亿千瓦时。截至2017年11月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25.79GW,同比增长67%。
上述数据反映过去的一年,中国光伏行业继续维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高涨的行业景气度之下,不少光伏企业在2017年收益颇丰,一线光伏A股上市企业更是股价飙升。这样的热度在今年能否得到延续?2018年中国光伏市场又会出现怎样的新变化?对此,瑞银证券近日发布研报,就2018年中国光伏行业进行展望。
2018年,中国光伏行业基本面将再获改善: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到2020年,发电成本将下降33%至0.35元/千瓦时,“平价上网”时代已不遥远;2018年至2020年,全球光伏年需求将达112GW至136GW,其中,中国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至少为50GW;中国一线光伏制造商仍被低估,这些光伏制造龙头凭借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将新增产能转化为新的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
“平价上网”,是国内光伏行业发展方向。2017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进一步下调了今年光伏项目上网电价以及补贴金额,中国光伏行业在“政策驱动”转向“成本驱动”的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光伏电价、补贴的下调倒逼企业不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近十年来,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已由2007年的2元/千瓦时降至2017年0.5元至0.6元/千瓦时。瑞银证券预计,到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33%,从而步入“平价上网”时代。瑞银证券分析,光伏产业链上游多晶硅、硅片以及中游电池、组件制造成本的下降是主要原因。
多晶硅的主要生产成本为电费和折旧,这两项分别约占生产成本的35%、20%。瑞银证券指出,中国多晶硅制造商正在通过两种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每千克多晶硅产量平均用电以及通过扩大产能以摊薄每千克多晶硅的折旧成本。目前,中国一线多晶硅厂商多晶硅总成本为9美元/千克,未来两年,这一数据有望降至7美元/千克。
降低硅片生产成本的主要方式则为:加大铸锭尺寸提升每生产轮次产量以摊薄单位成本以及用金刚线切割取代传统砂浆线切割。未来两年内,中国一线硅片制造商目标将非硅制造成本进一步削减30%以上。
提升转换效率,是中游电池、组件端企业继续研发的思路。在PERC、HIT、IBC等新技术驱动下,中国制造商转换效率将继续引领全球。
对于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趋势,业内基本保持积极态度。但由于2017年国内光伏行业超预期发展,在今年光伏需求能否再现去年高增长的质疑下,业内对于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的预测出现分歧。持谨慎态度的人士预测认为,今年中国新增装机量或达到40GW,低于2017年。而瑞银证券则持乐观态度,预计2018年至2020年中国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至少为50GW。
瑞银证券表示,三大因素有望刺激光伏需求进一步增长:第一,光伏成本持续降低、光伏项目回报改善;第二,来自分布式光伏项目,尤其是户用项目的需求旺盛;第三,一系列扶持政策出炉。
分布式光伏是中国光伏需求增长的关键动力。预计,到2020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占累计光伏装机容量比例将达41%。此外,在户用光伏市场方面,瑞银证券给出了135GW的潜在市场规模数据。
2017年国内光伏行业的一大行业特征是,多数一线制造商先后宣布扩产计划,这些扩张产能绝大部分将在今年达产。因此,有关今年国内光伏产业链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担忧声此起彼伏。
光伏产业链的供需平衡不会打破,一线光伏制造商仍可借助其成本、技术优势将新产能转化为市场份额。
在多晶硅环节,2017年保利协鑫能源、通威股份、大全新能源均加入扩产行列。有数据预测,今年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可能达到39.4万吨。
大幅增加的供给将会对多晶硅价格施压。瑞银证券预计,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或有一定上行空间,但下半年随着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多晶硅价格可能落在全球一、二线制造商成本水平之间。
在硅片环节,瑞银证券预测全球铭牌硅片产能将从2017年的125GW升至2018年的164GW,但多数新增产能将以渐进方式释放直至年底,一、二线硅片制造商间的成本差异将扩大,且新增单晶硅片产能有望取代现有部分二线多晶硅片产能,这些因素使得一线硅片制造商仍可受益。
而在中游电池、组件环节,中国电池、组件制造商产能将保持稳定增长。其还指出,由于全球分布式光伏市场需求激增,PERC单晶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市场供需仍可能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