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产即亏、收益率不达标,部分央企开始收缩新能源投资力度
近日,光伏們了解到某央企在年中工作会议上表示,近几年其新增的新能源项目有近40%无法完成项目立项时承诺的收益率,部分项目资产效益不高、持续亏损,甚至是投产即亏损,新能源呈现出“增量不增利”的局面,后续将大力推进新能源生产管控体系优化,算好投入产出经济账。
该央企指出,要把握发展节奏,严守收益率底线,新建项目确保达到中上水平,只投优质新能源资产,开展亏损治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尤其是无现金流企业。
事实上,进入“十四五”以来,以五大六小为代表的电力央企一直是国内新能源市场主要投资企业,在双碳、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基调下,电力央企获取的光伏指标总规模超500GW,占据了近三年下发光伏总指标的80%以上。
但随着新能源投资热度的不断递增,土地、税收以及产业配套等一系列非技术成本也水涨船高,进一步吞噬了新能源产业链降价带来的空间,叠加新能源全面入市带来的电价风险以及逐步凸显的消纳问题,部分央企开始收缩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今年年初,已经有央企提出了收紧新能源投资、并购力度的要求。有行业人士告诉光伏們,“近期国家出台的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等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电价不确定性风险,电力央企开始加强项目投资管理,要求下属单位优化投资思路。”
上述信号在近期则有了更为明显的反馈。日前,国家电投作为央企新能源投资的TOP 1,接连出售了两座光伏电站,其中山东那仁太新能源的户用光伏电站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8%,属低效资产,故对外出售,后续90MW的剩余容量也终止建设。
结合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国家电投新能源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来看,国家电投被指光伏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对应的整改方案则是做精存量,做优增量,狠抓制造业亏损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光伏制造业转型初步方案。
在新能源投资方面,则是确保消纳问题解决前不发生实质性投资,后续谋划的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在论证时充分考虑消纳风险。围绕有关重点省域,有序推进新能源“省为整体”新型管控模式落地。
另外一个典型变化是华能集团对总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撤销了新能源事业部,将其并入了战略发展部,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系国资委要求,到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但从华能集团对新能源事业部机构的调整来看,华能对新能源的投资定位正在转变。
此前,新能源事业部的组建被视为是华能集团参与第一轮国企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有知情人士表示,华能集团的新能源事业部独立运行,并下放新能源全流程管理权限,制定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和决策备案实施细则,且完善了采购管理。
组建新能源事业部后,华能集团新能源装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其2020年新增装机规模达10GW,是过去4年新增规模的总和,今年5月新能源累计装机更是突破到了80GW。
但随着华能新能源事业部撤销并入战略发展部后,华能战略部主任李成龙在今年7月的年中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主动应对新能源发展新形势,加快推动新能源、水电、核电三大支撑全面发力。
此外,华能集团根据中央巡视组督查情况提出了整改措施,通过修订了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决策及备案管理细则,完成新能源年度发展目标、经营目标和减员目标。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告诉光伏們,华能集团于今年上半年暂停了分布式光伏的推进,在集中式光伏领域,也明确了择优开发的规则。
类似的,大唐集团优化并严格执行新能源立项、投资、开工以及资产转让和并购的相关决策程序,完善了电力工程概算管理办法和风电、光伏项目造价控制措施,严防项目超期、超概。华电集团则是强化新能源领域风险管控,印发《风光电项目全生命周期主要风险点防控指引》,明确9个方面120个主要风险点,加强风险防控。
事实上,央企对新能源投资、并购力度的收缩在2022年时便已初现端倪,但彼时主要核查点是新能源并购方面的合规性,但对收益率要求已经趋严。根据光伏們此前获得的另一央企的新能源发展文件显示,对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经济性测算的边界条件和各项经济参数的选取以及项目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修订统一,严禁采用按照收益率反推造价,同时进一步约束新能源开发的自主权。
随着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推进,国资委也在对央企参与新能源提出更精细化、更专业化的要求。去年以来,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化开始陆续启动,华能、华录、中国电科、中广核、南方电网、华润、三峡、国家电投、中煤、国家电网等央企均有不同的专业化整合。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财务监管与运行评价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进入“十四五”后半程,央国企在初期提出的新能源目标规划仍在有序推进中,但是,新能源入市的收益风险、非技术成本等一系列问题的凸显也意味着新能源开发投资迈入“深水区”,参与企业的投资力度、节奏以及策略将随着市场进行调整优化,而这将对整个新能源投资领域带来进一步的变化。
例如近年来甘肃、河北等省的风、光指标更倾向于风电,而投资企业申报风电规模的比例也远超光伏。在今年甘肃第三批新能源已知的项目清单中,风电规模占比达到了90%,而在第一、二批中光伏则均占到50%以上。
光伏集中大发带来的交易电价下降、可利用土地的紧迫以及消纳等一系列因素都在使得央企在新能源投资方向开始逐渐转向风电。央企对光伏投资更为谨慎,叠加当下产业链激烈的竞争形势,光伏供过于求的矛盾可能更加深化,光伏产业回归理性周期的路可能比行业预判的更加艰难。